消费文化的全面介入-后现代雕塑艺术
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admin │ 发表时间:2015-10-14 15:45 我要分享
后现代艺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文化的全面介入,产生后来的“新波普,通俗艺术”。其实“消费”属于大众生活方式,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是一种社会属性。“通俗”是指适合大众水平,浅显易懂的一种接受方式。虽然有消费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提法,但其表示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西方社会自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到70年代末,使消费与消费文化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它们互相渗透、融会、沟通、结合,不但大众消费物品可以作为通俗的形式进入艺术领域,而且许多被认为是孤傲的、令人仰慕的纯艺术家也开始投入到商业“艺术化”的行业中。他们在与画商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逐渐抹杀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填平了人为制造的艺术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新波普艺术家们不动声色地破除专制封闭的现代艺术的禁锢,使通俗文化正在上升到主流艺术的地位。
这种“艺术”通俗化和通俗“艺术化”与生活直接联系,最终确立了“俗学”成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艺术与商品、与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的界限都消失了。奥登伯格早期的现成品制作不能被接受,但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又被放大建造在美国各地的主要城市街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此,艺术家制作消费品或将消费品转换成艺术,都是消费文化与艺术结合的突出现象。甚至后来的艺术家自己设计又自己推销消费品,著名艺术家考夫开了“艺术工厂”,哈林开了“新波普商店”,而朗戈却主持纽约苏荷最有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沃霍尔创办的《闲言风语》社会杂志,聘请当时里根总统的夫人为助理编辑则明显带有商业目的。许多艺术家本身就来自于影视、音乐、摄影、广告、建筑、画商与娱乐界,他们精通商业经营之道,千方百计地促销其“艺术品”。在美国,艺术画廊遍布各处,使“艺术品被沦落为一种廉价的商品”,而对此艺术家们乐此不疲。当然,后现代艺术家们最初将俗不可耐的消费品转换成艺术品,是出于对现代艺术的反感和反美学的需要,把它堂而皇之的推到艺术圣殿里是一种对艺术的态度,就像杜桑所做的一样。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先期带有理想式的通俗中最后残存的一点清高和理想也荡然无存。后期通俗文化的发展恰恰与先期的通俗含义正好相反,他们重新解构了“通俗”的原意,又积极地将通俗物品艺术化,将非艺术的消费品供奉为严肃的艺术,甚至尝试使其政治化和社会化。这种破除原意而转以新意的解构方法,也是早期达达与波普惯用的,只是后现代艺术家利用现成消费品转变为艺术品以提高出手价格。后现代进一步完善了消费物品与消费文化的二者合一,体现了通俗与通俗艺术的可变互置关系以及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律,他们从思维观念、艺术方式上不断渗透着资本意识和资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