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居上布艺软装

19世纪以前-西方现代雕塑的过渡期

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admin │ 发表时间:2015-10-14 15:34 我要分享

19世纪以前,西方艺术准确客观的再现自然,这不仅一直是规定的范式,而且这个范式在西方美术史中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它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们“宇宙的本原是数的和谐存在于万物”的思想,就是说要从杂乱和偶然的一连串的表面现象中去寻找一种理性的秩序。他们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理论完全不同,中国先哲们认为,事物的表面现象,包含看其本质。西方先哲们认为,本质在现象的背后,现象现而不实,本质实而不现,因此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两个世界。这一对立引出了西方艺术理性和感性,具象与抽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整个西方艺术跌宕起伏的历史。

毕达哥拉斯最早把这些原则运用于实践,他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关系,得出了至今仍被普遍采用的黄金分割率1:1.618。古希腊神庙就是基于这种美的比例关系,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梁柱系统。并且他们还研究了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数学关系,规定雕像的头长应是人体身高的七分之一,脚长应是手掌宽的三倍等等。后来亚里斯多德进一步把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捡图等人的不同理论推向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建立了现实主义的模仿学说。以“数的关系框架,数的关系的视觉呈现”,使他们的思维固定在—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真理与谬误,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一般与个别。很显然,这种二元对立并非是平等的,而是前一顶优于后一项,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希腊人为西方艺术建造了一个先在性的理想征架,从米隆、菲狄亚斯、波留克列特斯、普拉克西特列斯到唐那太罗、米开朗基罗、乌东、贝尼尼,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基座上,为这—伟业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