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居上布艺软装

普法战争时期-西方现代雕塑的过渡期

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admin │ 发表时间:2015-10-14 15:33 我要分享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罗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住了5年。达期间罗丹又到意大利作了一次旅行,去过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和那波利,亲眼目睹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并深受感触。1875年回到巴黎后,罗丹确定了他的雕塑艺术发展方向,那就是通过18个月的精心创作,完成丁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标志性作品《青铜时代》1876年。虽然作品在1877年被当时的官方沙龙展选中,但还是在展出时引起—场纠纷,一些批评家和同行断言雕像是从真人身上翻制下来的并指控罗丹在欺骗公众,后来经法国政府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耗费时日的调查才得以平息。

其实,罗丹是想表现—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样式,试图同当时流行的学院派的固定套路、标准化模式拉开距离,显示与学院派名流们对抗的决心。同时,罗丹还对运动中的模特儿加以细心研究,让他们不断地变换位置和姿态,找到他感兴趣的瞬间姿势,这一切都成了罗丹式雕塑语汇的一部分。他曾告诫过弟子们“要完全忠实地表现自然”。当然他要求的表现自然“是去感动、去爱、去战栗、去希望”。罗丹还有很多名言式的语录,他试图在重新设置雕塑的教程,重新恢复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那种英雄主义般的自信和雕塑原则。他的艺术与同时代的库尔贝绘画一样,运用了一条最简明的“回归自然”的方式。然而,罗丹最初的终极目标旨在恢复中世纪式的教堂艺术,同中世纪的艺术家理想毫无二致。他关注社会,以大众为背景,在某种程度上罗丹前期的艺术理想更像一位在艺术上殉道的人道主义者。


更多